【掛五彩線】
宋 掛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,掛符門簾飲雄黃。粽角流蘇懸彩穗,平安佑爾度端陽。 《荊楚歲時記》:『五月五日,謂之浴蘭節(jié)。采艾以為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。……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,令人不病瘟。』周處《風土記》謂:『角黍,人并以新竹為筒粽。楝葉插頭,五采系臂,謂為長命縷。』宋人余靖《端午日即事》詩:『江上何人吊屈平,但聞風俗彩舟輕。空齋無事同兒戲,學系朱絲辟五兵。
【擔酒上墳】
宋 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,一路春光滿眼新。道旁關撲擲得順,竿挑利物好夸人。 南宋楊萬里有《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》詩,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?yōu)閹澈芯凭叩浇纪馓で嗟幕顒樱欢放栽S多賣粉捏孩兒、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,這種賭博稱為『關撲』。
【祭灶】
宋 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酒糟涂灶醉司命,男兒酌獻女兒避。 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,即是火神祝融,《禮記·禮器疏》:『顓頊氏有子曰黎,為祝融,祀以為灶神。』
【迎富】
宋 迎富 古人采蓮攜鼓游,今朝雜花插滿頭。相隨郊外游一日,迎富即是忘憂愁。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。《歲華紀麗》載:早在有巢氏時代,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(yǎng)活,從而家富。后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,向門前祭之。又《天祿積馀》載: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游玩,朝出暮歸,名為迎富。南宋魏了翁有《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》詩云:『才過結柳送貧日,又見簪花迎富時。
【斗草】
宋 斗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,日斜扶得醉翁歸。青枝滿地花狼藉,知是兒孫斗草來。 范成大《四時田園雜興》中『春日雜興』曾描述兒童斗草情形。見畫中題詩。蓋江南春早,立春草長,兒童互相用草角力,堅韌者勝,折斷者敗。
【春社】
宋 春社 千尋古櫟笑聲中,此日春風屬社公。割肉卜瓦馀風在,更喜暢飲治耳聾。 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。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,祈求豐收。祭社神先立社,在土壇上用石砌屋,無頂,上貼『社稷之神』紅紙,祭祀后,撒肉四周以餉烏鴉。《荊楚歲時記》:『社日,四鄰并結宗會社,宰牲牢,為屋于樹下,先祭神,然后享其胙』。
【宮中賜銀幡】
宋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,大內銀幡賜百官。朝回兩袖天香滿,帽飾招得笑語喧。 《東京夢華錄》:『春日,宰執(zhí)親王百官,皆賜金銀幡勝,入賀訖,戴歸私第。』蘇轍《除夜元日省宿致齋》詩云:『今歲初辛日正三,明朝風氣漸東南。還家強作銀幡會,雪底蒿芹欲滿籃。』南宋仍沿北宋風習。《夢粱錄》:『立春日,宰臣以下,皆賜金銀幡勝,懸于幞頭上,入朝稱賀。』
【雙陸】
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,一局雙陸赤與青。擲骰滴答如銅漏,深宮又聞小尨聲。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游戲,有固定長方形盤,上畫左右各有六路,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,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。馬子按規(guī)定在盤邊擺放,雙方輪流擲骰子,按點多少移動馬子。白馬子自右向左,黑馬子自左向右。馬子先出盡者為勝。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。
【刺青】
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,胴臂競相比雕青。精刺五彩多奇妙,東傳扶桑有遺風。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,許多民族都曾有過。古書記載:周代的越人即披發(fā)文身。后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。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,當時稱為『札青、點青、膚札、鏤身。』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,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。《酉陽雜俎》載:『荊州街子葛清,自頸以下,遍札白居易詩。